1.4 對《手搖紡車圖》中曲柄使用的疑問4 T9 G7 m+ N U: k* T2 U0 k
圖1中明確畫有手搖曲柄裝置,這讓筆者質疑。一方面,從直接證據方面入手,筆者考察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中的紡車圖像信息[5-7],都沒有發現手搖曲柄裝置。即使紡車沒有手搖曲柄裝置,也不會影響其操作,因為可以徒手撥輪輻,使之轉動紡紗[8]。從山東滕州市龍陽店出土紡織圖(圖6)中可看出,從事絡緯的婦人正在用手轉動輪輻,并沒有手搖曲柄裝置。
- W0 t6 C% T; D+ C; B6 b# F5 V/ |6 W2 Q( o% n$ q) X* a$ s9 g
另一方面,從間接證據入手,考察中國古代機械工程方面中與紡車相似的手搖曲柄信息。雖然,立式手搖曲柄(指曲柄與水平面垂直)早在漢代就已應用于轉磨中,但與紡車中的臥式手搖曲柄(指曲柄與水平面平行)有區別。因為古人技藝多囿于本領域,很少有交流,所以在此可暫不考察轉磨對紡車的影響。古代轆轤中的手搖曲柄和紡車的臥式手搖曲柄有相似性。因為兩者的工作輪面都是垂直于水平面且它們的曲柄都是臥式,所以確定轆轤中手搖曲柄的應用時間可以佐證紡車中手搖曲柄應用時間的大致年代。迄今所見到的最早轆轤殘件是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的。; Z/ C0 e D1 r8 m, j* K
后期遺址——戰國中、晚期至西漢時期的礦井中發現的一根木制轆轤軸(圖7),但它卻不是用曲柄驅動的,而是靠固定在轆轤軸的橫桿或者靠齒輪驅動,因此它不能作為曲柄出現的佐證。戰國時期成書的《墨經•備高臨》中提到守城用的“連弩之車”,有的學者認為“連弩之車”中已經使用了轆轤[9]?!斑B弩之車”是一種用繩扣系箭尾的長箭,射畢后可用轆轤將其卷收回來,以便再射,是謂連弩之意。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秦始皇東至瑯邪時,曾使用這種連弩射捕海中之魚(可能是鯨)?!斑B弩之車”中的轆轤應該是輪盤,并沒有手搖曲柄裝置。因為參考成書于北宋的《武經總要•器圖》中的床弩圖例(圖8),弩的輪盤是由軸上插入木棍構成,并沒有曲柄裝置[10]。到漢代的轆轤有2種:一為滑車式,河南省洛陽市出土的漢代陶轆轤即為滑車式(圖9);另一為細腰式,遼寧遼陽市三道壕漢墓壁畫中的轆轤即為細腰式(圖10)。兩者之共同點是:只改變了力的方向而不省力,并沒有手搖曲柄裝置。直到唐代才有手搖曲柄裝置的省力轆轤,張春輝先生著作所描述的轆轤即是這種省力轆轤[9](圖11)。而中國古代最早涉及紡車臥式手搖曲柄信息(包括文字和美術信息)的是北宋畫家王居正所作的《紡車圖》(圖12),圖12中某根輪輻上垂直釘入一根圓木,作為手柄,這根圓木與其固定在一起的輪輻形成簡化的手搖曲柄裝置??梢姖h代沒有出現臥式手搖曲柄紡車,而圖1卻顯示漢代有手搖曲柄紡車,推斷圖1可能不是漢代的文物。
# w( x9 }, V y0 z6 ~% d
2 p. `9 q* R/ T5 t) x
( | Y% E% h$ O! |: E$ A/ A2 @3 \, C* T6 a% d/ Q, Z, e! {% \
/ n9 _( {+ c. d& l1 V3 u
) e& O5 f' V( M, h6 L
0 G9 V& s4 U2 d7 X) K# p! m
* Q1 }0 _2 S* F" U0 S2 o
0 L {- s0 ~% L0 a
) L% L# H( N. m1 T) A, J6 V% ], n$ T' P
: D9 ~# V% @: \9 ?7 T; W
8 k! p' G5 l0 o+ R9 \, R% D1.5 對《手搖紡車圖》近代性的疑問
) p: o* \3 A, z: ? D; j圖1與1905年英美煙公司設計出品的《紡紗》煙畫(圖13)有驚人的相似度。從紡車的構造來看,兩圖中的紡車完全是一樣的;從兩圖中紡婦所紡的纖維來看,都是棉花。圖1中的紡婦左手處有一要很長的條狀物,應該是棉條,因為韌皮纖維都不以拉條的方式紡紗而是以績接、加捻的方式在紡車上紡紗。兩幅圖驚人的相似,即可說明圖1的可疑性。棉花人工栽培的發源地在印度,其進入現在中國版圖較早,但進入漢族區域的時間相對較晚。棉花傳入漢族區域有兩條路徑:一條是從西域傳入。棉花直到唐代才從西域傳播到陜北地區,由于陜北地區濕度不夠,棉紗易斷,只能紡織較粗糙的棉布。更為重要的是引種的棉花品質差,愈向內移,愈碰到絲織業的強大抗拒力,所以一直內移較慢。另一條是從云南傳入。云南傳入的棉花又分兩路傳播,一路從四川,一路從東南沿海向漢族區域傳播。直到元代棉花才普遍在長江和黃河流域種植,漢族人的纖維消費習慣徹底改變,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11]。圖1中紡婦的衣著顯然屬漢族樣式,若圖1是漢代出土的圖像信息,但為什么會出現漢族普通老百姓紡棉花的圖像信息呢?這不得不讓人對圖1生疑,此圖極可能系今人偽作。' e. c! }3 o% z4 X! I/ f4 k
( J5 Q3 S% w2 R; h( o3 m! b, Y$ G Y5 q
|